猪口蹄疫防控,母源抗体影响大,怎么应对?

  1898年,口蹄疫(FMD)被确认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口蹄疫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的畜牧业,不仅会感染重要的家畜,如牛、羊、猪,还会感染将近70多种偶蹄动物。
  
  口蹄疫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亚洲、非洲及部分美洲国家均有口蹄疫的发生。口蹄疫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FMDV),有A、O、C、Asia1、SAT1、SAT2和SAT3共7个血清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相当于是7个病(病后康复或免疫动物仍可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而发病)。流行最广泛的是O型口蹄疫,其次是A型和SAT2型口蹄疫。

猪口蹄疫防控,母源抗体影响大,怎么应对?

  欧洲、北美洲等国家成功控制口蹄疫主要依靠以下两项措施:第一,扑杀发病动物,严格消毒,控制动物及动物制品的流通;第二,诊断结合大规模的疫苗免疫。
  
  中国将参照OIE推荐的FAO-OIE FMD防控线路图推进口蹄疫的防控。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在口蹄疫的防控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仅基于牛的疫苗免疫,对小型反刍动物和猪的免疫率非常有限。
  
  在中国,猪口蹄疫的感染和扩散与不同毒株的特性有直接关系。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的是O型口蹄疫。值得指出的是,亚洲I型口蹄疫于2005年开始在中国流行,但4年之后的2009年消失了,其原因是该毒株在猪群的传播能力差,未能形成持续流行。
  
  仔猪体内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对猪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应答影响非常大,所以制定免疫程序时,尤其是首免时,测定母源抗体水平非常重要。疫苗免疫后,牛、羊需要3-4天时间产生免疫应答,猪则需要14天时间,因此,要获得理想的疫苗免疫效果,不仅要使用优质、安全、高效的疫苗,同时应关注机体免疫状态、外界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口蹄疫的防控,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疫苗是非常重要的防控工具。PD50试验是测定疫苗免疫效力的主要方法,但此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因此还要结合其他方法来控制疫苗质量。譬如,测定完整病毒颗粒,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标准谱或曲线来检验疫苗的质量。
  
  总结一下:O型口蹄疫全球口蹄疫防控的难点,猪O型口蹄疫则是中国口蹄疫防控的关键和难点。还要认识到猪口蹄疫和牛口蹄疫防控方面的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规模e猪,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若有不妥及版权问题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