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猪场保育猪淘汰率高?有可能这两种病是原凶!
近期有一网友分享:说自己家仔猪断奶后半个月左右,病猪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被毛粗乱、扎堆、关节肿大、咳嗽、气喘、耳尖发紫、眼皮水肿等症状,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在10%左右,曾接种过猪瘟疫苗,并用氟苯尼考治疗效果不理想,还是有保育猪发病和死亡,且死亡率有升无减。经诊断后确认为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主要破坏肺部巨噬细胞,造成机体免疫抑制,这样易造成各类细菌病混合感染,如保育猪出现副猪、链球菌病、中大猪出现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等。有些蓝耳苗毒力较强,也易引起免疫抑制,这也是有些猪场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1、猪蓝耳病暴发后很难恢复平静,主要是猪蓝耳病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45天,这样就使病毒在猪群不同阶段循环传播。造成疾病的持续不断,所以用药疗程最少要2-3周,对该病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2、在不稳定的猪场总有一些猪对蓝耳病没有建立抵抗力,易造成该病的发生,如果猪群处于良好的状态下,继发感染的压力较小,猪群有较好的免疫力,就不易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添加中药保健能有效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如黄芪多糖、扶正解毒散等中药,对预防猪蓝耳病有一定作用。
3、在选择蓝耳疫苗要谨慎,猪病通执业兽医师建议进行蓝耳病抗体检测,如蓝耳病抗体S/P平均值均已超过2.5,表明该猪场蓝耳病病毒较活跃,已经感染了蓝耳野毒,通过进行蓝耳病毒分离,再进行测序,选择适合本场的蓝耳毒株进行免疫。保育猪在断奶、转群时用相关的药物保健配合进行。
4、副猪嗜血杆菌在病猪关节、浆膜、肺脏、脑膜等部位含量较多,而关节、浆膜、肺脏、脑膜等毛细血管分布较少。一般药物很难到达副猪嗜血杆菌分布最多的部位。所以在药物的选用上,只进行药敏实验选用药物是不够的,必须选用穿透性强,组织分布浓度高的药物,如: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猪病通,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若有不妥及版权问题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